|
世伯的一席話引發我對追求和理想的一些思考,這里我想與大家一起分享下我的思考。
有一天世伯來家里做客,談話間他提醒我,工作要努力,努力就是要趁年輕,但是不要忽略了背后的“人文“,如果所有的事情脫離了背后的”人文“那這件事情就完全失去意義,所以工作努力之余也要盡力保持和家人朋友的溝通,并且做事的時候要思考做這件事它背后蘊含的”人文“是什么。
世伯是一個很有文化內涵的中醫和武師,所以他說的話難免有些深奧。一段時間來我一直都在琢磨他的這句話。我想他所說的”人文“除了比較直接的理解為”人文精神”之外,還可以更深一層的理解為“追求和理想”。
知道”愚公移山“這個故事的朋友應該很多,智叟看到愚公在挖山,覺得愚公很傻很天真,但是愚公覺得自己知道所做的事情有意義。
看過《士兵突擊》的朋友應該記得許三多鋪路的情節,在其他戰友看來,他是在做一件傻事,但是許三多自己看來,他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從這兩個故事可以看出來,背后的"追求和理想"讓事情變得有意義,如果有”追求和理想“簡單的事情也會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如果失去”追求和理想“再大的成就也將沒有意義。并且,我們不管是自己做事還是看待別人做事,都不應該忽略這件事情背后的”人文“。
上面兩個故事說明了看待事情時脫離和背后的”人文“,將沒辦法看到事情的本質。我再舉例子來說明,做事時,如果脫離了背后的”人文“會是什么樣。
我簡單的以我參與產品開發為例,要做一個成功的產品首先要有明確的產品理念和追求,這就是做產品這件事背后的”人文“,如果參與其中的人理解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的追求和理想,并且贊同這個價值觀的話,那這個人的工作將會非常投入,并且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反之,如果參與其中但卻不能理解所要做的事情的意義或者不能有共同價值觀的話,那他在團隊中將會很不自在,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甚至會阻礙到產品的成功。
產品開發是這樣,我們日常在其它工作或事情中也是一樣的道理。比如你身處一個公司中,你首先得了解這個公司的理念是什么,并且你要能接受這種理念,否則你在這個公司難有作為,不但很難施展還會很不自在。
作為一個技術人員,我發現自己會有"為了做而做,為了用和用"的毛病。這種毛病的癥狀就是,本來做事情A,需要先實現技術B,接著當事人就去實現技術B了,接著有幾種可能:1.當事人發現技術B很有意思繼續深入研究;2.當事人覺得技術B不夠牛,要用技術C,研究技術C研究了很久后覺得需要技術D才夠,又研究技術D去了,總之結果就是耽誤了事情A,甚至忘了原先要做事情A。
我想博客園應該也有很多朋友更我一樣有這樣的毛病,這樣的毛病是壞事也是好事,說它好是因為就是它驅動技術人員不斷自我完善,說它不好是因為它讓技術人員經常沒辦法做出正確的事,所以站長圈子里才會很統一認為,那些成功的站長肯定沒有一個是技術很牛的,因為技術很牛的經常沉迷到技術里,忘記自己用的技術的最終目的,事實好像的確也是這樣,呵呵。
所以,如果所做的事情如果偏離了原有的“目標”,那最終結果就是走向失敗,或者導致走彎路。
從產品的事情還引出一個問題,就是事情的意義在一件事情是一件多人參與的事情或者是一個社會級別的事情的時候,這個意義是否符合大多數人的價值觀,如果這個意義只是符合少數人的價值觀的話,那這件事情會受到大眾的排斥而很難成功,反之則事情就會得到大眾的支持而容易成功。正所謂,得道者助,失道者寡助。
綜上所述,可以總結出一些道理。
做事時我們需要經常反思和回顧,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為了什么,有沒有背離我們原先的“最求和理想”。我們也需要經常反思,的最求和理想是否是正確的,價值觀是否能被我們身邊一起參與這件事的人們所接受,是否能被社會大眾接受。
當我們感到迷茫時,想想我們實在追求什么,是不是方向錯了?
我想世伯對我說的話目的就是提醒我,要不斷的自我反省,堅持正確的理想去做事,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