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Web專業人士變得非常興奮,原因也不令人意外。微軟最新版的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 9,剛剛發布。很多人都在討論它的變化,以及最新的版本是不是實質的改進,或者是改進很小,改變太晚。
在前面的文章中,Jacob Gube對IE9有比較積極的評價。我來充當一個反對派角色,展示出它的另一面。
我與IE9的緊張關系
有一天早上我起來并查收我的Twitter消息,我看到一條令我非常興奮的消息:IE9的第一個發行候選版發布了!
現在,在網頁設計師當中,我可能是最懷疑IE的人之一我們現在不討論IE6笑話但是在這次我體驗了很多beta版本并看到了一些很好的工作。IE9真的不一樣。
我立刻下載了它,并開始安裝過程。一切順利。然后我執行了必須的微軟重啟這已經是2011年了裝一個軟件還需要重啟計算機,無所謂了,死不了之后我打開了這個瀏覽器。
到此為止,事情比我想像中的要順利。然而正是在這剛開始使用的時候,我對IE9的負面體驗出現了。我訪問我自己的網站看看會是什么樣,我想只有下面這張圖的面部表情可以準確表達我看到內容之后的感受:
如果我開發網絡攝像頭,你應該會看到這樣的表情。
我的網站完美組織的布局被破壞了。它不但渲染得很差,而且渲染缺陷實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再多的IE條件注釋都解決不了它們。(親愛的IE9,26歲的小伙子頭上長了白頭發一點都不酷。)
這時,我做出了許多出格舉動:我大叫不不不不不不不!!,太大聲了以至于街上的一只狗都咆叫回應。
幸運的是,我可以使用XUA Meta hack解決這個問題(對于語義的和良好組織的標記語言來說都是多余的)。
可能這些bug會在最終發布的版本解決。但是我是個現實主義者,我覺得可能沒有那么幸運。
IE正在改善
在大家在下面寫評論,用IE9中許多值得贊揚的新特性反駁我之前,我應該說明微軟在改進它的瀏覽器上做了很多工作。而且事實上,我們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需要這個更新。
所以,在討論使得我憎恨IE9的原因之前,必須先說一下它的一些好的方面。
首先,雖然很多人可能不承認,但是IE確實是我們現在所提的web標準的先驅。他們是發明家。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網頁就是他們早期工作的直接結果。
可以這么說,微軟推動的改變并不總是能達到目的,但是沒有像IE6這樣的瀏覽器,我們可能不會看到像CSS3中overflow-x和overflow-y這樣的屬性,網頁字體,Ajax,與及一度有用的條件注釋(我們開發過程中的救世主)。IE9中的新特性讓我很感動,它們值得擁有。
另外,我特別喜歡微軟擁抱HTML5和CSS3的方式。雖然在每一個方面都不是很完美,但是我們從它現在支持的標準中至少應該看到微軟正努力提高瀏覽器的體驗。
而更令人驚喜的是,微軟正在測試過程中的對透明度的支持(讓每個人獲得測試版本并傾聽反饋)真正地讓它們的瀏覽器回到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來。
IE9會是新的IE6嗎?
從一開始,早期的警示信號就出現了,人們批評微軟對引入HTML5和CSS3的選擇(包括未完成的標準),認為當它過時的時候,糟糕地渲染(已經存在)和將來的改變可能會讓這個瀏覽器陷入像IE6一樣的困境。其它瀏覽器頻繁的發布周期和自動更新(默認的)可能會將這個問題最小化,但是IE總是如此緩慢的主版本發布過程,它將很可能會成為2020年的IE6!
如了鮑爾默還有誰能把我們從這些問題中解救出來?
此外,在反饋程序里報告的bug數量超過5000個以及IE團隊感謝jQuery團隊更新它們的JavaScript庫以對IE9友好的公告讓我懷疑這會是我們暗淡的前景。
Microsoft Connect:接近5300個公開問題報告(我的問題也在其中)。我的天哪!
程序員,設計師以及服務提供商針對新的瀏覽器修補他們的代碼時總是提心吊膽。如果瀏覽器遵從標準,這些bug可能一開始就不會出現在那。
在一個新瀏覽器出來之前是否很嚴峻地需要修補代碼?事情會變得到底有多糟糕呢?
回顧一下hasLayout的日子,這些問題看起來和我們以前遇到過的一樣。是的,微軟自從IE6以來走了很長的路了,是的,它也盡全力使它的瀏覽器跟上時代。但是在談到它做得有多好的時候至今當已知的問題還留給我們去解決的時候它還宣稱自己比競爭對手好看起來是無法原諒的。
營銷機器
在一份致微軟的信中,Mozilla聲明微軟吹噓的IE9對標準的高度支持是不準確的。微軟總是有針對IE有效的營銷策略,基于它實質上有偏差的聲明和不準確的調查。
Mozilla發表此聲明以示IE的公告有多么地不準確。
然而營銷不能改變瀏覽器本身,這些誤導消費者的處理方式,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在為IE建網站的人的傷口上撒鹽。
沒錯,微軟的新瀏覽器離完美還差得遠,也沒有哪個瀏覽器能做得十全十美。所有其它瀏覽器也有它們的缺陷和bug,缺失技術以及不完整的標準實現。
但是,微軟的問題在于它對自己的裝扮以及它有時令人失望的走一步退兩步的方式。
IE9是一款現代瀏覽器嗎?
想了解這一點,我們只需要查看微軟Tim Sneath的一篇博文,他專注于什么構成現代瀏覽器。他反駁Mozilla的公開信的主旨是我關注的地方。
現代瀏覽器不是實物而是努力
首先,Sneath聲稱Mozilla狹隘地定義了現代瀏覽器。而我個人贊成Mozilla按其自己的術語對現代瀏覽器的定義,如果Mozilla放寬它的定義,微軟可能會做得更糟糕。
下面我以自己的理解摘取了一些Sneath的觀點來說明為什么IE9不是現代瀏覽器。
現代瀏覽器更快。他們通過GPU充分利用潛在的平臺來渲染圖像, 利用多核CPU來編譯和執行JavaScript并使得Web程序運行起來盡可能的快就像本地程序一樣
新版本的IE改進了界面,速度和可用性,并且IE9的渲染速度確實能很好的與其它瀏覽器抗衡。但是談到瀏覽器自身的速度(以及相對于Chrom和Opera更憑直覺的界面),這些不同依然很無力。窗口和標簽加載時間很不給力,除了渲染引擎,界面真是比不上其它任何一款瀏覽器。
設置菜單就是IE9的界面不一致的簡單示例。比如,F12開發者工具,這是我在產品中見過的最爛的設計;為了保持一致性,它應該是像查看下載這樣的選項。
RSS和Atom通知功能不知道為什么從地址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必須使用更不明顯(而且是默認隱藏的)的命令欄。想想你如果不搜索一下的話如何打開命令欄。如果這對你這樣的科技達人來說都比較困難,想像一下對于上年紀的用戶會是什么樣子。
讓刷新和停止按鈕分開也是相當多余的;這些瀏覽器按鈕就像燈的開關,在頁面渲染的時候,你要么就是想刷新要么就是想停止頁面。
這只是一些IE9讓瀏覽器UI感覺很粗糙的簡單例子。
現代瀏覽器支持豐富的令人沉浸的體驗,這種體驗目前只能通過插件或本地應用程序來實現。他們可以在不犧牲性能的情況下無縫地混合視頻,失量和光柵圖像,音頻和文字。
這好像指的是像Flash和HTML5這樣的技術,IE9在這些方面做得很好,特別是配合硬件加速,在Windows平臺上它甚至能在CPU占用率方面超越Chrome(如下圖)。
瀏覽SunSpider時,IE9與Chrome在Windows Vista下CPU使用率的對比。
現代瀏覽器在特性準備好了才去實現它,提供可預言的模式,開發者可以依賴,而不是突然停止或移除標準。他們不為了通過合成測試而寫半成品的實現,而是通過確認可操作性的測試套裝來驗證
雖然在渲染引擎中保持舊的標準可以看作是一個一些開發者可以以來的很有用的兼容特性,但是我不能理解為了那些愿意升級的人維護一個如此老舊的標準如何可以稱之為現代瀏覽器。
web變化了,并且需要標準化。繼續支持舊標準(就像舊瀏覽器一樣)只會使得兼容性在長久上很難實現。如果舊代碼仍然被支持,那么設計者就沒有創新動機(除非他們有需求或興趣)。以現狀看來,這個產業已經有很嚴重的代碼,語法,標準質量差的問題。必須兼容老式代碼可能會打擊設計者更新它們知識的意愿。雖然現在這可能不是什么問題,但是我們可以不需要含停滯,特別是在專利技術上。
另外一個問題是不像IE8IE9不支持Window XP(一款看上去還很堅挺的操作系統),在這個系統上可能可以奪取許多用戶以讓他們享受現代瀏覽器的好處。
對于Sneath提到的確認可操作性的測試組合,正如我們在IE的生命周期中所看到的一樣,測試組合條目的數量從來沒有對瀏覽器的渲染穩定性帶來變化。為什么現在它現在就可以呢?
現代瀏覽器對標準的支持在一個早期階段,因此開發者可以體驗和驗證新的標準,而不是對于一些不穩定的原型也這么做
最終這個免責聲明支持了我對IE9不看好的想法,這也是為什么網頁設計師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還需要忍受。對于IE的每一個新版本,想讓使用者升級都是一個掙扎。IE6今天還在使用。這看起來一切都還好并且允許實驗是好的,但是它些存在的標準被主要的InterNET用戶所授受,具有間歇性升級周期的瀏覽器(像IE9)無疑使得平均的網頁設計測試過程變得更加復雜。
為什么它很重要
我對瀏覽器的批評不是起源于于它如何引起我的不滿;遠遠不是。這款瀏覽器改進了,并且它將會幫助我們將一些現代特性帶給觀眾。
IE9是不是現代瀏覽器呢?在我看來,不是,僅僅因為生命周期的這些問題,補丁支持和其它瀏覽器(雖然不完美)正在努力創新。
網頁設計師應該在這里對每個新的瀏覽器挑刺,而IE好像就是另一個追趕發行,還有我們以前看到的一樣的問題。Web正在進化,人們用來訪問它的工具和技術也在進步。只有適應需求的瀏覽器才能生存下去。
IE9是一款好的瀏覽器嗎?是的。它和它的競爭者處在同一個水平么?可能是吧。在它的生命期它能保持住嗎,IE可以活到第10個版本嗎?我不太確定。
對于IE9來說,未來是可以爭取的。
對于我來說,還是要回到工作中去,為又一個微軟的瀏覽器寫補丁和hack。
it知識庫:為什么IE9是網頁設計師的噩夢,轉載需保留來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