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做effort的estimate?本文給出了敏捷開發模式中的一個方法。
---
項目經理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這個項目什么時候才能完成?”
被問的時候,可能項目才定下來,僅僅知道大概的功能模塊,非功能性需求還模糊不清,甚至團隊成員都沒到位。但是上級、銷售、客戶急切地要知道,這個項目什么時候才能完成?
被問的時候,也可能項目已臨近結束,或者說臨近當初計劃的交付日期。然而待完成的功能還有一堆,測試出來的bug有一大堆,客戶又提出了新的需求,團隊正有人要離職 …。但是上級、銷售、客戶非常急切地要知道,這個項目到底什么時候才能完成?
這還不算糟糕。更頭疼的問題是:“再有三周,項目應該完成了吧?”
因為后者根本不是問題,而是命令。項目經理必須要能夠合理解釋為什么三周不能夠完成項目;或者說明在三周內,能夠完成什么。
我們都用過MSProject, 但是那上面的漂亮表格對這樣的困境毫無幫助。相反,正是Project 中的甘特圖和日程表,埋下了陷阱。因為,在Project中無法預估需要多少工作日才能完成模糊不清的需求,也無法體現實際情況發生變化后對進度的影響。
當我們討論進度的時候,其實包含了兩個未知的變量。第一是完成需求所要的工作量,包括需求定義、開發內容邊界;第二是團隊的工作能力,包括成員的行業知識專業技能,成員之間、成員和外部的溝通能力,等等。
關鍵就在于,這兩項都是變量。如果任務是搬一千塊磚頭,每分鐘每人能搬10塊,那么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在敏捷開發中,采用相對估算和迭代求精的方法來處理項目進度的問題。
首先是工作量。用估算代碼行數或者界面元素的方式,就像論斤賣書一樣,只適用于粗制濫造的軟件生產過程。用戶需要的并不是代碼或者按鈕,而是可靠易用的功能。
在敏捷方式中,先由用戶和設計人員粗略估計各個功能模塊的相對規模和難度,給出一定的分值。分值不代表具體人月,起相對比較的作用。例如有查詢、顯示、修改三個模塊,如果實現顯示模塊的工作量是10分,那么查詢模塊可能是15分,而修改為20分。
下一步,選擇一個工作量估分最低的模塊,例如這里是顯示模塊,然后進一步考量其工作量。例如要準備數據庫、設計界面、執行查詢,顯示內容等等。假設這輪估算得出此模塊需要10人天,從而得出單位分值對應的人天為1;那么,整個項目就需要45人天。
這個估算建立在對項目的初步了解上,主要依賴項目經理的經驗。有偏差?沒關系。接下來通過迭代來求精。先來實現顯示模塊,如果事實上花費了12人天,那么根據比例關系,剩余內容的估算大約就是42人天。
當然,比例關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模塊的逐個完成,項目經理對項目的認識也在加深,他可以再調整剩余模塊的相對分值。
在實際操作中,項目經理首先按照優先級排列功能模塊。然后把高優先級的模塊盡可能地細分,再選擇分值最小的模塊開始開發。統計總工作量時,按比例累加其他模塊的工作量,并加一定的調整系數,因為模塊的復雜度不是線性增長的。每次迭代開發完成后,逐步降低調整系數。通常4~5次迭代后,可以將調整系數歸零。
在上面的例子中,第一次估算的初步結果是45人天,因為完全是憑經驗,因此要給較大的調整系數,比如說0.4,因此給出的估算工作量區間為[45*0.6,45*1.4],即27到63人天之間。為保險起見,項目經理上報的工作量為70人天。
第二次估算,剩余內容的初步估算為42,調整系數下降為0.3,因此給出估算區間為30到50人天之間。依此類推,通過不斷迭代,對剩余工作量的估算將越來越精確。
這樣估算的好處在哪里?
首先,工作量變量的很大一部分因素,存在于非功能需求,例如界面的美觀程度。而同一項目的不同模塊之間,非功能需求往往是一致的,相對估算法過濾了這一層復雜度。團隊能力這一變量因素也是如此。當然,隨著項目的進展,成員的開發能力應該有一定的上升,但隨著加班出差等因素,投入程度也可能下降,因而會相互抵消。總之在周期6個月以內的項目中,很少出現團隊工作能力戲劇性變化的情形。因此相對估算也過濾了這個復雜度。
其次,迭代求精的方式讓項目經理對估算時間更有把握。最初出現偏差是必然的,但只要團隊穩定,沒有大的需求變動,估算范圍將迅速收縮。這比一次性報數更準確。
它的額外好處是,敏捷開發是遵循優先級的,即使對剩余時間(即低優先級模塊的開發時間)的估算不十分準確,影響也不是非常大。
對比一下甘特圖方式,在開發初期就要把各個模塊的開發時間估算出來以統計總量,這就是瀑布開發的模式。
進度問題的另一方面,是項目經理如何了解團隊以及每個開發人員的開發速度。當任務分配之后,項目經理如何做到心中有數,估算任務實際完成時間。
敏捷開發過程中,由開發人員自己來估算完成該任務所需要的時間。當然,每個人的能力不同;每個人的心態也不同,有的人保守,有的人樂觀。沒關系,還是靠迭代來逐步求精。
在每天的例會上,開發人員被要求對當前任務的剩余開發時間做重估。不同于Project統計每人每天在任務中花費了多少時間,敏捷方式只關心這項任務還需要多少時間去完成,直到歸零,然后再來統計實際的工作時間。
為什么?因為統計開發過程中的花費時間是毫無意義的。這和搬磚頭不同,也許昨天用了8個小時沒有一點進展,今天一旦想通了就事半功倍。我們真正關心的,就是到底還需要多少時間來完成任務,而不是已經花費掉不可恢復的時間成本。
在每天例會中,項目經理需要注意時間曲線保持水平的成員,他是不是遇到瓶頸了,是否需求幫助?也要留意時間曲線下降幅度過大的成員,他發現了什么好的辦法,有沒有低估需求?這樣,項目經理會更面向結果,只要按計劃保證質量完成任務就行,成員到底花了多少時間是個人的事。傳統做法記錄每個人每天的工作內容,第一是因繁瑣而失真。其次,一旦上級發現某人工作時間不夠(即便他完成了任務),忍不住會派新任務,從而造成越干活越多,反過來打擊程序員的積極性。
敏捷估算的關鍵之處,是把成員能力這個變量的估算,交給最合適的人去做,即程序員本人。然后通過比較歷次迭代時的預估和實際時間,給出校正系數,以避免程序員過于保守或過于樂觀。這肯定不是絕對準確的,但效果往往比項目經理自己拍腦袋估算,然后強行指定deadline 要好得多。
在敏捷開發中,做計劃比計劃本身更重要。項目經理需要時刻向前考慮,考慮各種動態因素,而不是死報著計劃本身。在進度估算的時候,項目經理應該在不同階段,根據實際情況,給出合乎情理的回答。
it知識庫:敏捷開發中對進度的把握,轉載需保留來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